2025年8月4日金瑞鼎盛,广州多区暴雨红色预警再度拉响,海珠、增城、从化等区域瞬时降水量突破百毫米大关,城市交通几近瘫痪,部分区域“城市看海”的景象再次上演。这不仅是极端天气事件,更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常态化的残酷缩影。它直接揭示了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在高速发展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性短板,拷问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正韧性与智慧。
广州自古便与水患共舞,作为典型的季风气候感潮河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与生俱来。尽管《广州市防洪(潮)排涝规划》已雄心勃勃地规划至2035年,旨在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体系,并设定了中心城区防御北江300年一遇、西江200年一遇洪水,城市治涝标准20年一遇的目标,但频繁的红色预警与屡屡发生的内涝无情地揭示了规划蓝图与实际承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不仅仅是工程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城市发展哲学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
城市规划理念的滞后是导致当下困境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广州的城市发展模式过度强调经济增长与空间扩张,对生态韧性与自然水文循环的考量不足。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自然地表被硬化,透水面积急剧减少,削弱了城市天然的蓄水、渗水和滞水能力。“海绵城市”理念虽被反复提及,甚至写入规划,但推行速度与覆盖广度未能跟上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如同一个被水泥和沥青包裹的巨大躯体,雨水无法有效下渗金瑞鼎盛,只能在硬质铺装上迅速汇集,形成洪流,最终导致内涝。这种“重开发、轻生态”的路径依赖使得城市在面对自然之力时显得异常脆弱。
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与实际实施层面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脆弱性。尽管《规划》提出了高标准的防洪治涝目标,现实中大量老旧城区的排水管网仍停留在上世纪的设计标准,排水能力不足现行标准的三分之一。面对小时雨量动辄80毫米以上的极端降水,这些老旧管网形同虚设,瞬间被击穿。即使在新建区域,地下管线复杂化、空间有限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排水设施的升级改造。例如,黄埔区在30座市政道路下穿隧道、涵洞安装了积水自动拦截系统,虽然有所进步,但在全市范围的极端暴雨面前,仍显得杯水车薪。
城市应急管理与社会协同机制同样存在结构性短板。尽管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红色预警,水利部门启动了防汛应急响应,铁路部门也采取了列车停运等措施,但预警信息从发布到“最后一公里”的精准传达以及公众的有效避险响应仍是巨大的挑战。荔湾区社区居委会主任无奈表示:“预警短信收到时,地下车库已经进水了。”此外,尽管“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基层防汛机制正在推广,但如何真正实现高致灾风险区域居民的转移仍面临巨大的执行难度和潜在阻力。这暴露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不足,以及基层治理在动员公众、快速响应方面的深层挑战。
要提升广州应对“暴雨常态化”的城市韧性,实现更可持续和智慧的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调整。这不仅仅是修修补补的工程问题,更是一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治理的系统性变革。规划理念需要重构,将“海绵城市”理念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从源头增加城市透水面积,恢复自然蓄水、渗水和滞水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需全面跃升并智能化,加大对地下管网的升级改造力度,特别是在老旧城区,使其能够真正应对百年一遇的极端降水。同时,全面部署并优化低洼地带的积水自动拦截系统,并引入智能阀门改造,实现排水系统的智能化调度。
应急管理与社会协同机制必须扁平化、高效化。推广并深化“镇自为战、村自为战”模式,赋能社区和街道,使其在极端天气来临前能迅速组织风险排查、物资储备和人员转移,确保应急响应的“最后一公里”效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气象预警的精准度和提前量,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及时、精准传达到每一位市民。
公众参与和技术创新是城市韧性的核心。提升市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包括普及灾害预警信息解读,引导公众参与社区防灾演练,熟悉应急避险路线。通过“穗云智慧城管”等平台,鼓励市民积极上报积水、内涝等隐患,形成政府与市民共同应对灾害的合力。同时,探索巨灾保险等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增强社会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
广州能否经受住暴雨常态化的考验金瑞鼎盛,取决于能否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适应”,从“硬实力”建设转向“软实力”提升,让城市在风雨中更显坚韧,而非年复一年地重演“城市看海”的悲喜剧。毕竟,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其韧性不仅在于抵御灾害,更在于从每一次挑战中汲取教训,进化出更智慧、更具生命力的未来。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