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探索中,白云区石门街朝阳第一社区另辟蹊径,以“联动社区合伙人打造慈善+ 新模式”项目为抓手,创新构建“慈善+商业+ 就业+治理”融合机制,串联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搭建起充满活力的公益生态,为破解基层治理“资源不足、参与不够、持续不易”难题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记者走访发现,这一模式不仅精准聚焦辖区特殊困境人群需求,更通过多元载体让慈善理念融入社区肌理金投策略,让居民在参与中收获归属感与幸福感。
财政撬动社会资本
打造公益综合体
在市、区民政局和慈善会的指导下,石门街党工委积极探索,联合朝阳、鸦岗两个经济联合社党委和朝阳第一社区党支部共同实施,财政资金占比14.3%,其余为联社自筹,聚焦辖区特殊困境群体。2024年11月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显示,受惠居民对项目认可度达100%。
金投策略
石门街党工委联手华润万家建成白云区首个公益综合体“云善益坊”。该平台整合慈善超市、慈善空间、慈善广场三大功能区,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链接30家爱心企业,将超市5%的营业额捐赠至石门街社区慈善基金,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反哺慈善”循环。数据显示,超市运营以来总营收超121万元,累计捐出6万余元,获评“白云区优秀慈善超市”及“2024年十佳社区慈善基金”。
该模式突破传统“政府大包大揽”模式,通过制度设计激活市场、社会力量,形成“商业反哺公益、就业促进融入、治理凝聚共识”的良性循环,为破解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资源不足、参与不够、持续不易”难题提供可复制方案。
266人次志愿者参与金投策略
构建三级慈善服务网络
在“云善益坊”慈善超市中,记者看到残疾人店员熟练整理货架,志愿者正在打包待捐物资。这个260㎡空间里,每一笔交易、每一次服务都在书写基层治理的温暖注脚。一位受访居民说:“这里不仅是买东西的地方,更是让我们找到归属感的家。”
石门街创新建立“石门街创美助残就业基地”,采用“因人设岗”模式为残疾人提供标注、无人货柜选单等个性化职业训练。通过链接南沙电桩集团、中信证券等企业,已开发集中安置岗位35个,举办就业培训活动10场次,服务133人次。该基地同步获授“云助就业-特殊困难群体就业服务驿站”,成为白云区首个残健共融示范点。
石门街通过建立“街道—社区—社会资源”三级服务体系,累计服务居民5900余人次。接下来,将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将企业捐赠、物资义卖与困难帮扶精准对接,形成“救助-服务-文化”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朝阳联社党委负责人表示:“每个环节都有党组织把关,确保善款使用透明高效。”
石门街党工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扩大“社区合伙人”阵营,完善“公益积分兑换”“企业冠名基金”等激励机制。同时依托慈善广场开展非遗文化展、亲子义卖等活动,让慈善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南方+记者 谭超金投策略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